留学移民网

搜索
查看: 159|回复: 0

中国读书人的“专制主义“与德国人的”自我主义 欧洲移民

[复制链接]

320

主题

354

帖子

675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54
发表于 2017-1-3 12: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读书读出了专制,德国人读书读出了自我
“德国各种类别的出版社达1.2万余家,平均每年有8万多册新书出版,由德国出版的书籍总数已达6亿册左右,全球每10本书中就有一本是德国出版的。”
德国大诗人席勒将18世纪称之为“一个被墨渍铺盖的世纪”、“一个读书成瘾的世纪”。

1763年世界上第一个《普遍义务教法》在德国的普鲁士诞生后,1807年普鲁士政府承担起“教育整个民族”的重任:所有的小学、中学和大学一概由国家出资。德意志从此走上了一条全民免费教育的道路,从而也将这场“阅读革命”推向了高潮。当德意志帝国于1871年建立时,已基本上消灭了文盲(当时的法国和英国还分别有24%和30%的文盲)。正是在这场“阅读革命”的高潮中,德意志民族才成为了一个“教育的民族”,一个具有“严守时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廉洁奉公、井然有序、热爱科学”之美德的民族。

反观我国历史,尽管有毕f发明的活字印刷,也没有产生一场“阅读革命”,有其体制上的原因。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建立起了大一统的中央君主专制制度,一直压制着任何自由思想的发展。2000年来中国25朝历史竟然出不了一位真正的思想家,就是一个铁证。至今中国人津津乐道的仍然是那个2500年前春秋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

德国人读书读出了自我意识,读出了在传统面前的独立与自由,而中国人读书却读出了“官本位”,读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当德国人在启蒙的理性中走向科学的时候,中国人还在读“四书五经”;当德国人在大改革中走向全民教育的时候,中国人还在大兴“文字狱”。中国千百年来的“愚民政策”导致了这样的结果: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90%的中国人都是文盲。
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所有民族的文化都是交流融合的结果。那种所谓的“纯粹的民族文化”不过是“贫血的文化”。当今世界最重要的问题是交流,不仅是物质的交流,更是精神的交流,而这种交流的第一步就是阅读,阅读世界上所有的好书!
一个专业图书馆的书架长达2公里
世界上最早的大学图书馆1737年诞生于德国哥廷根大学,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学专业1808年也诞生于德国哥廷根大学。哥廷根大学是世界大学图书馆及其专业、也是今天所谓“信息管理科学”的鼻祖。它的图书馆也是世界上藏书种类最多、功能最齐全的大学图书馆。
在德国,任何一位德国公民或游客,只要持有能证明自我身份的有效证件,就可以自由进入任何大学图书馆,人们可以在此自由借阅任何书籍。
德国的大学图书馆都是开架的,要借的书由读者自取,一人一次限借出5本。但在归还时,必须由专业管理员来归架,以免放错位置。德国各大学的所属学院也都配有图书馆,这种专业图书馆同样大得惊人。例如柏林自由大学历史学院的图书馆,书架摆放的实际距离达2公里!这类专业图书馆有严格的规定,任何大学生要将书籍借出,一次只能借3本,而且在第二天早晨9时以前必须归还,以保证9时开馆时所有馆藏书籍都在架上。只有教授才能凭证件一次借出10本书,一周之内归还。
德国大学的图书馆设有复印室和照相室,所需材料可以当场免费复印或拍照带走。每个阅读座位都配有电脑,该图书馆没有的书可以通过馆际互借系统到别的图书馆去借,这种互借系统甚至能帮你借到世界上的任何一本书。有的德国大学图书馆24小时开放。不少学生带上干粮和饮料,进入图书馆彻夜不归。
法兰克福有“世界出版业的奥运会”
德国以主办大型图书博览会而闻名于世。每年春秋两季,莱比锡图书博览会、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成为全球图书厂商最大的盛会。莱比锡图书博览会有90多年的历史,而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获得了“全球第一图书博览会”的美誉。
在法兰克福,书展差不多有500多年的历史。早在16世纪,这里就是拉丁文精装巨书出版商的聚集地。二战后,为了振兴德国文化,1949年举办了首届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此后每年10月上旬即举办一届,为期7天,并且每年选择一个国家作为主宾国,向世界介绍该国的书籍、作者等。博览会对展品概不审查,责任由展出者自负。
半个世纪以来,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使这座城市成为“世界出版业的麦加”。这场“世界出版业的奥运会”,不仅是法兰克福的节日,也是这座城市的一桩大买卖。每当盛会开幕,至少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000家出版商前来“竞技”。
2010年10月7日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开幕时,展出了30万种新书,吸引了30万人造访,造访者中有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还有约12万名书业界决策人士,世界上约75%的版权贸易是通过法兰克福国际书展达成的。
用德国一位官员的话说,所有这一切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那就是德国在“用读书丰富国家的智慧”。事实上,德国的图书出版业已经全球化。号称世界出版第一大公司的德国贝塔斯曼集团,下辖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和美国第一大出版集团——兰登书屋,其销售业绩在1999—2000年度为154亿美元,远远超过德国书业的总销售额。

家里没有书,等于房子没有窗户
德国人喜欢读书是举世闻名的。只要在德国的公共场所走一遭,不管是在幽静的草地、芳香的咖啡馆,还是在飞速疾驶的火车上,都会看到人们手捧一本书,沉浸其中。甚至那些刚从建筑工地下班的工人,还没来得及换洗,跑进地铁一坐下,就拿起书本“啃”了起来。德国历史上为什么出现如此众多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与他们的博览群书有关。
德国人不仅喜欢读书,而且喜欢购书、藏书,亲朋好友馈赠礼物常常少不了书。据统计,德国每个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人均藏书100多本。一个普通的德国家庭,每月购书支出达50欧元以上,占业余爱好支出的10%。他们常说:“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德国人也喜爱听书。在柏林,随意翻开一份报纸,便可发现这座城市每天有一二十个“朗读会”。台下上百人倾耳静听,台上捧书大声朗读的正是刚出版新书的作者。这种传统可追溯到18世纪末,当时的文学沙龙之风延续至今。
星罗棋布的图书馆是德国人的又一个精神家园。德国有1.4万多家图书馆,深入每个居民社区;平均每1万人即拥有1.7家图书馆。任何人走进离家最近的图书馆,只要出示当地居住证明,交上10欧元年费,便可在1分钟内办好借书卡。凭这张卡,可随时在全国300多个城市的图书馆借书。德国所有的图书馆均实行电脑联网,读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借到全国任一家图书馆的书。难怪有人说:“在德国借书,比买啤酒还方便。”
据德国书商协会统计,德国平均每年有8万多册新书出版,由德国出版的书籍总数已达6亿册左右,年均图书总销售额达95亿欧元(1欧元约合9.58元人民币),图书的对外输出金额每年都在10亿欧元以上,全球每10本书中就有一本是德国出版的。每年至少有5000多种德文书被其他国家买下版权,翻译成他国文字,其中中文占的比例最高,达到近400种。
歌德说:“读好书就是同高尚的人谈话。”在这个延续着绵长阅读传统的国家,文化生活永远高于政治生活。
了解更多移民资讯,敬请关注澳f移民网,微信关注awesome_group

                    
安全提示

1、本文为网友发布内容,本站不对其真实性负责,一切后果由发布人承担,与本站无关!

2、如网友所发内容侵犯您个人或您所在企业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客服联系处理

3、请对任何金钱交易和索要个人隐私的信息保持警惕态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留学移民网

GMT+8, 2024-6-3 11:17 , Processed in 0.010767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