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移民网

搜索
查看: 244|回复: 0

【我是沙和尚】《加尔各答访学随笔》(赵磊)

[复制链接]

48

主题

48

帖子

101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14
发表于 2018-9-19 08: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是沙和尚】《加尔各答访学随笔》(赵磊)


赵磊/文,我是沙和尚/转载


加尔各答访学随笔
赵磊
凌晨的航班准点降落在加尔各答国际机场。一下飞机,潮湿闷热的空气扑面而来。对于来自中国南方的我而言,这样的气候颇有些亲切感。8月,正好赶上季风季节,雨水增多,高温天气将逐步缓解,胡格利河(Hooghly River)正是水量充沛的时候--她是恒河的一条重要支流,穿过加尔各答市并最终汇入印度洋。在这里,我们将开始为期一个月的访学交流之旅,从这里,我们将体验这个不可思议的国度。

泰戈尔的故乡
加尔各答在1911年之前是英属印度的首都,旧时的殖民建筑风格如今仍清晰可见。同时,这里也是大使牌汽车的故乡,其制造商印度斯坦汽车公司的大本营就座落在这座庞大而略显破落的城市。最具印度风格的大使牌汽车自1948年开始生产,它有着坚固的钢铁底盘,在无数宝莱坞电影中出境,是备受游客喜爱的出租车用车。然而除了作为加尔各答指定出租车用车外,在印度老百姓的购车清单上已再难看见大使牌的身影。与大使牌汽车一样,加尔各答似乎也被现代印度甩在了后面,经济腾飞的光辉并未渲染到这座东海岸城市,而在这个国家的另一边,西海岸的生猛巨人孟买成为了领头羊。尽管经济上黯然失色,但加尔各答人依然为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到自豪。
作为印度曾经的文化与教育中心,加尔各答诞生了3位诺贝尔奖得主:泰戈尔、拉曼和德蕾莎修女。其中泰戈尔最为中国人民熟知和喜爱,作为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出生地便是加尔各答,如今到访加市的中国游客多会参观泰戈尔的故居,以缅怀这位为中印友好做出重要贡献的贤哲。在泰戈尔故居隔壁,便是有名的大学街(College Street),小小的几个街区座落着数间高等学府,加尔各答大学便是其中之一。沿街而设的密密麻麻的微型书店更是为加尔各答冠上了“书城”的美誉,因为据说在大学街只有你想不到的书,没有买不到的书,随意找一个小书商,都能对古今内外的著名作家信手拈来,叫人惊喜不已。
北上加尔各答160公里处,便是由泰戈尔命名的“和平乡”(Santiniketan),他在这里一手创建了如今的国际大学(Visva-Bharati University)。这是一所中央公立大学,里面的建筑都是清一色的深黄色,低调而朴素地与大地融为一体,许多老师仍沿袭着这里的传统:在室外授课。草地上、大树下,老师和学生们就这么席地而坐,在自然的环境中摈除杂念,接受知识的启迪。在印度,几乎所有研究中国文化和学习中文的人都知道“中国学院”(Cheena Bhavan),她是沟通中印文化交流的桥梁,也是培养印度汉语文化的摇篮。这所赫赫有名的学院就座落在国际大学一隅,她是泰戈尔与被誉为“现代玄奘”的谭云山教授共同创建的。中国学院的成立,翻开了中印文化交流的崭新一页。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印文化交流事业的谭云山先生就是中国学院的第一任院长,而这所学院,也见证了谭教授与泰戈尔的忘年友情。我们此次有幸参与了中国驻加尔各答领事馆与中国学院共同举办的第二届玄奘杯汉语演讲比赛,学生们的汉语水平让我们惊异:他们学习中文时间最长的不过4、5年,竟已可以与我们用中文谈笑自如,可见这所学院的教学水平之高。这些孩子们对中国文化深感兴趣,他们用的是QQ、微信,对中国的节日、文化传统、甚至美食都如数家珍,然而他们之中的大多数并未来过中国。问起他们的最大愿望,无一而外地都是希望亲眼看看中国的模样。他们让我感受到两个文明在抛却政治分歧之后那种最淳朴的感情,也让我对未来中印文化交流的信心更加坚定。

环境与交通的困境
中国有句俗语:想要富,先修路。印度政府同样意识到新车和新建公路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这个国家在搭建现代交通体系的巨大工程中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变:印度政府每年都投入巨资修建城市公路,以便容纳数以百万计的新车。但汽车数量的激增以及燃料质量的低劣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使这个古老国度付出了高昂代价:现在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半数以上在印度。显而易见的是,摆脱贫困仍然是许多印度老百姓的当务之急,使用清洁燃料自然不会是他们的首选。许多拾荒者靠在路边捡破烂为生,其中的轮胎或者塑料制品中除了一小部分用于回收外,大部分废品被当作廉价燃料卖给了其他老百姓。糟糕的空气质量使印度患有支气管炎和肺炎的病患者持续增加,使本已艰难运行的公共医疗体系承受了更大的压力。空气污染对自然生态也造成了巨大影响,在加尔各答不远处的孙德尔本斯国家公园位于恒河入海口,由广袤的红树林沼泽以及低地岛屿组成,这里有着世界上最重要但也是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孙德尔本斯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观,庇护着数以百计的物种,包括濒临灭绝的孟加拉虎,但其中相对低洼的岛屿正在逐渐被淹没。据报道,1969年至今,这里的岛屿面积已消失了20%,对这里的物种尤其是独有的孟加拉虎形成了严重威胁。
除了空气污染外,最令外国游客头疼不已的莫过于印度惨不忍睹的交通状况了,司机和行人每天都在马路上演着惊心动魄的角力赛,当你觉得事故马上就要发生的时候,他们总能及时躲开对方,大多数时候从双方嘴里连一句抱怨都听不到--因为这种情况实在太常见了。在汽车上经常看不到后视镜的存在,它们要么被撞掉了,要么被人为地拆掉了,而新车上的后视镜往往处于折叠状态,因为“擦肩而过”的行车“礼仪”不能容许在车身两旁留出任何宝贵的位置给其他“多余”的配件。一个残酷的数据回应着印度疯狂的交通状况:每年约有1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我曾经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在中国把车开好,那么走遍世界都不怕。而现在,我心甘情愿地把这句话转送给印度的司机师傅们。但另一方面,可以说以公路和汽车为代表的现代化,与印度最古老的文化正在积极融合,新生事物来势汹汹,不断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但传统的力量依然强大。尽管有着巨大的城市,但印度依然是个以农村为主的国家,大约6亿印度人即人口的一半仍依靠种地为生,其中的大多数仅能勉强糊口。此外,这个国家仍然受制于薄弱的基础设施和混乱的政治体系,但我也能清晰地感受到,事情正在发生转变。

衰落的中国城
自抵达加尔各答第一天起,便不断有人建议我们一定要去唐格拉(Tangra)中国城参观,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和兴趣。我想象着那会是一块红色的宝地,必有鳞次栉比的中餐馆和小商店,热气腾腾的中国小吃和密密麻麻的悬挂式招牌将冲击着我的味觉和眼睛。但随着大使牌出租车愈发地远离市区,进而拐进一条泥泞的甚至不能称之为马路的小道上时,原本的期待和兴奋便逐渐冷却下来。这不应被称为中国城,而只是一个苟延残喘的中国人社区,她与其他遍布世界的熙熙攘攘的唐人街没有丝毫相似之处:狭窄的小巷旁是高大而斑驳的墙壁,透着一股压抑,为数不多的中餐馆分散在疏落的住宅之间,偶有几个华人模样的中年人蹬着自行车或骑着摩托车从身边经过,这里有一种难言的落寞和寂静。了解了历史之后,才知道她的经历就如同遍布其内的颠簸小道一样曲折。不可否认,这里曾经有过辉煌,数万名中国人在这片方圆12平方公里的小镇生活和工作,皮革业让这里的华裔居民过着安逸的日子,他们有着自己的中文报纸和中文学校——高峰时约有1000名华人学生在里面读书,而现在,这所叫做“培梅中学”的学校早已人去楼空,仅有几个不会说中文的年轻人在操场打着篮球,老人们坐在树下乘凉。从这中学的名字便可揣度得出来,唐格拉的华裔多来自广东梅县地区,粤语和客家话是这里的语言。1962年的战争打破了他们原本的生活,来势汹汹的排华运动使一部分人蒙受了牢狱之灾,其余的华裔也承受着孤立和排挤,他们连拥有自己财产的权利都受到了威胁,使得越来越多的华人选择了离开,而剩下的只能在不断地妥协中寻求生存之道。如今,这座仅剩不足2000人的华人社区疏离地藏身于加尔各答,只有一个叫诚昌的制酱厂还透着勃勃生机,这座印度唯一现存的“中国城”就这么安静地等待着一年一度的春节,到时候那些早已留洋海外的年轻人就会回来,回到这个他们称之为故乡的地方。

“南京”酒楼
除了东边的唐格拉,在加尔各答的中部,胡格里河不远处,还有一个"旧中国城",相较于兴盛时期的唐格拉,这里当年只能算作一个小小的华人社区,但就当下而言,我更钟情这里所散发出的活力和生机。尽管这里早已是本地人的天下,所幸,还有一个华人家庭仍在这售卖中式早餐,备受欢迎,每天6点开始,不出2个小时便售罄收摊;所幸,中国南方地区特有的骑楼建筑在这里仍然保存完好,要不是因为异域的面孔,还以为自己置身于闽南街头;所幸,一位满头银发的华裔老太太,买完菜正优雅地坐着人力三轮车晃悠着回家,让人感受到她生活的温存与尊严。此外,她给我的惊喜,还在于不时在转角处突然出现的中文招牌:南顺会馆、湖北同乡会、阮梁佛庙,带给我一丝他乡遇故知的雀跃。而在这一片低矮平房之间,突兀地矗立着一座庞大的三层高的红砖建筑,这便是当年蜚声全印的“南京”酒楼。这个开设于1924年的中餐馆盛极一时,有着全印度最好中餐馆的名声,即使放到现在,开设并经营好一家如此规模的餐厅已是不易。可以想象,在上世纪中叶,一个门庭若市、觥筹交错的高级中餐厅身披着的是一种怎样的光环。但仍然是那场战争,各种指责和罪名将“南京”推上了风口浪尖,曾经的辉煌彷佛从来没存在过一样,一夜之间便消失殆尽。如今,这座红砖建筑被垃圾包围,里面成为了拾荒者的居所,若不是当地人的引导,难以想象这落魄的所在曾日夜供应着老人们口中津津乐道的饕餮盛宴。“南京”酒楼终究成为了历史和政治的牺牲品,可惜那被辜负的美食,只能永远留存在老一辈加尔各答人的记忆当中了。

加尔各答的同学们
此次赴国际管理学院交流(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Institute),让我们最直观地了解了印度的现代教育体系。国际管理学院是一所由企业资助的私立商业学校,提供管理硕士学位。相较于印度的消费和生活水平,这里两年约10万人民币的学费可谓是天价,因此能在这里上学的孩子大多来自非富即贵的家庭。在这些印度学生身上,能看到西方生活方式与传统价值观的有趣融合。这里几乎每天晚上都有彻夜的派对,就在他们那迷你的单人间宿舍,往往能挤上十来个人。尽管学校严格禁止,但酒精和香烟是这些孩子们派对时的重要消遣,有的学生甚至在宿舍安装上酒吧专用的灯光来营造气氛。但让人惊讶的是,他们从没有一个人敢因此而缺席第二天一早的课程。在中国的大学,老师们想尽一切办法来确保学生们能够在教室出现,而在这里,尊师重道仍然是学生们严格恪守的基本礼仪。尽管他们出身权贵,且几乎都属于高等种姓,但当面对老师时所表现出来的尊重与礼貌,让我们这些来自中华礼仪之邦的学生们都自叹不如。有趣的是,在课堂上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他们积极表现自我、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大胆自信地与老师探讨,这点与中国学生在课堂上的沉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论是和平乡的国际大学、加尔各答的国际管理学院、德里的尼赫鲁大学还是在其它场合偶遇的年轻人,我能分明地感受到印度精英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心智、待人接物和视野上往往领先于中国的同辈。从国际管理学院身上或能琢磨出一些原因来:严谨、严格、严肃,是我对这间学校教学体系特点的总结。老师专注于教学、学生集中精力学习、行政管理为教学服务。或许会说,他们本身就是一间管理学院,这一切可能都得益于此吧。但是,教育本身不就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吗?关于这一点,也许是我们该认真反思了。

一个月的时间很短,且经历有限,但是见微知著,在这里我们能够窥得印度当下正在进行的巨大转变。这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有着灿烂的文明、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更为重要的是,她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并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对于这个巨大邻邦,我们还需要更多的交往,更深的认识。
            
安全提示

1、本文为网友发布内容,本站不对其真实性负责,一切后果由发布人承担,与本站无关!

2、如网友所发内容侵犯您个人或您所在企业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客服联系处理

3、请对任何金钱交易和索要个人隐私的信息保持警惕态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留学移民网

GMT+8, 2024-5-23 19:04 , Processed in 0.020593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