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移民网

搜索
查看: 547|回复: 0

我对国外生活的理解和感受

[复制链接]

14

主题

15

帖子

29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5
发表于 2010-10-8 14: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最初接触“出国”这个概念,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二十二年。 1988年的夏天,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外国人,那时我在天津科技大学学习机械设计制造。有一个已经毕业了的师兄被工作单位派到德国去培训了三个月。三个月后,他们和几个德国专家一起回到中国。当时因为出国的人很少,学院特别组织了全院大会,让这个师兄讲了在国外的经历。
有一天,我和这个师兄陪着两个德国专家在天津逛街,路过铁路,正好看到一列火车经过,两个德国专家忍不住探头去看,看了好半天。两个德国人对我们说,这种火车头在德国早就淘汰了,只有我们的爷爷辈才见过。这位师兄当时发了一句感慨:在中国,德国人看到了他们爷爷过的日子;在德国,他则看到了他孙子辈才能过上的生活。
听到师兄的描述,我对国外很是心驰神往,下决心要出去看一看,回来也能跟师兄、师弟吹个牛。
八年后的1996年,我终于第一次踏出国门,其实只是一次旅游,是全家人去泰国玩,但是我非常兴奋,感觉到出国了。
事实上,我对那次旅游已经没什么印象了,但对第一次拿到护照的印象很深。我是通过中国旅行社办的旅行签证,人家找我要护照,我问护照是什么东西,搞了半天才搞清楚,签证是要签在护照上的。于是,为了出国玩一趟,我跑了一个多月,找单位,找**局,盖了一串章,才把护照拿到了。拿到护照的那天,我拿在手里反复看,护照第二页上有一段外交部恳请各国对持照人予以协助的话,我把那段话反反复复读了几遍,突然觉得自己成了一个特殊的人物。第一次出国之后,我还是想出国。1999年的出国潮,我周围不少人都出国了,而且当时中国经济也不很景气,我的公司也受到了影响。1999年,我申请到了加拿大麦吉尔大学金融管理专业的博士,拿到了全额奖学金。
刚到蒙特利尔,我很不适应。在国内,我这样收入稳定的白领阶层生活很优越了。到了加拿大,感觉自己像盲流一样,社会阶层一下子就下来了。我感觉无法深入到那个社会,无法做最核心的工作,也没有国内这样的朋友圈子,很寂寞。
我在加拿大待了三年,博士也没有拿到,以经济学硕士毕业。2002年就回国了,来到深圳。回来之后,我觉得两国对比的差异好像比当年的差异还要大,国外的技术变化没有这么快。比如说,我回来以后不会用手机了,因为我以前用的是像砖头一样的大哥大。回来后发现,人人都拿着手机发短信,当年那个大哥大还没有发短信功能。加拿大人很少发短信,也不像我们这儿人人都有手机,一有什么事就打手机。在那里,一打电话打到哪个单位或是别人家,都是电话录音。
还有,我出去的时候,大家都在用3.5寸软盘,回来一看,软盘没有了,我第一次用U盘还觉得很新鲜。我们在加拿大还在看录像带,街上还有租录像带的店,回来发现,DVD已经很普及了。国外是多种形式的东西都有,社会节奏要慢一点,不像我们,求新求变,什么新就换什么。
2004年,我来到西南英格兰发展局工作,经常出国。我时常带英国代表团来中国,我告诉他们,深圳只有不到三十年的历史,他们都觉得发展太快了。我也经常接触中国企业,我发现,现在的中国企业家思想很活,对于到国外找机会非常热衷。
但是,在国内待久了,我的感觉是,深圳还差得很远,国民的整体素质、社会的文化层次都还比不上国外。2004年10月,科技部副部长到我们局里视察,我想送他一本详尽介绍西南英格兰的书,但我跑遍了深圳,都没有合适的,在香港书店一看,书太多了。
如今,我的护照已经换了好几本了,我一本都没有扔,看着它们,我就想起第一次出国办护照时的情景。我想,以后,随着国力的增强,每个公民都会越来越有自信心,慢慢的,中国会融入世界。

安全提示

1、本文为网友发布内容,本站不对其真实性负责,一切后果由发布人承担,与本站无关!

2、如网友所发内容侵犯您个人或您所在企业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客服联系处理

3、请对任何金钱交易和索要个人隐私的信息保持警惕态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留学移民网

GMT+8, 2024-5-16 01:07 , Processed in 0.013252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