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移民网

搜索
查看: 343|回复: 0

游学的前世与今生

[复制链接]

6

主题

7

帖子

12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7
发表于 2014-8-18 14: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游学,作为如今颇为流行的一项体验式文化教育活动被中国人熟知还是近几年的事,但是,恐怕很多人不知道,游学其实并不是舶来品,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有了游学这项活动。

史学家吕思勉曾经考证过游学的历史记录:“游学”二字见《史记·春申君列传》,曰:“游学博闻”,盖谓其因游学所以能博闻也。翻开古代中国的游学历史,可以发现游学不仅使人增长见闻,获得从天下、国家到社会等各方面的知识,还可以开阔心胸,增强身体,结交天下贤才。

而清末学者商衍鎏在《清代科举考试实录》中说到:游学之事甚古,春秋之时已盛,及至战国,诸侯并争,厚招游学,如苏秦、张仪,见于史传者难以详数,然不过自齐适楚、自楚适秦之类,仍不出于中夏也。可见,当时的游学是指在华夏范围内互访求学的活动。

在中国历史上,首先提出游学理论的是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和道家,他们既是游学理论的创立者,又是游学活动的最早实践者。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进行治学,庄周更是自由自在做逍遥游,游学一方面作为他们通晓经术、拜访名师,乃至学而优则仕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儒家和道家的游学理论不仅为人们普遍接受,而且一直影响和指导着中国的游学活动。

随着历史的变迁,游学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最早将游学从原来中华各区域之间的相互访问求学引申为近代意义上的出国学习的是清代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张之洞,他在《劝学篇》中说到:游学之益,幼童不如通人,庶僚不如亲贵,尝见古之游历者矣。晋文公在外十九年,遍历诸侯,归国而霸。赵武灵王微服游秦,归国而强。春秋战国最尚游学,贤如曾子、左丘明,才如吴起、乐羊子,皆以游学闻。其余策士杂家,不能悉举。正是由于张之洞本人以及《劝学篇》在朝廷上下的巨大影响,游学作为出国学习交流的一种方式开始得到朝廷与世人的广泛认可。

时代发展至今,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游学,又有了新的内涵。当今的游学是随着全球化发展进程而产生,并逐渐成熟的一种国际性跨文化体验式教育模式。游学通常由学校团体、社会机构和慈善组织等单位举办,面向国内外青少年,鼓励并正确引导青年学生,到人类不同文明的文化环境中去探访、并沉浸其中,亲自体验和学习异域文明的文化历史传统,并同时提高外语的水平。

但是,随着游学市场的井喷式增长,从事游学业务的机构也飞速增长,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各种游学的乱象也层出不穷。实际上,不少游学团的内容只是参观知名景点,安排一些很简单的交流活动,这种游而不学的行程,蜻蜓点水式的体验,让游学经历流于形式,收获甚微。所谓感受名校文化,无非是在名校校园走一圈,要知道不少国外学校(如美国)连围墙都没有,任何人随时都可以去感受。这样的情况,让很多海外游学团早已异化为纯粹的旅游团、购物团。

中央电视台曾经就游学问题对亚洲学院国际游学专家Bradley A. Feuling先生进行了专访,节目中提到,如今,仅仅是经过包装的旅游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今天的很多学生,希望得到的是国际教育的经历,在国外生活的体验,深度接触带来的国际视野的拓展;而对于准备将来出国留学的学生来说,还希望能亲身了解目标学校的真实情况。这些需求,都对教育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可否认,孩子到国外游学可以开拓视野、增长见识,特别是对准备将来出国学习的孩子而言,是对未来留学生活的一次探路。但存在的问题是,一哄而上的海外游学往往偏离了初衷。不论是怎样的游学方式,有一点是明确的:游学活动中,“游”是外在的形式,游学的真正目的还应该是“学”。
安全提示

1、本文为网友发布内容,本站不对其真实性负责,一切后果由发布人承担,与本站无关!

2、如网友所发内容侵犯您个人或您所在企业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客服联系处理

3、请对任何金钱交易和索要个人隐私的信息保持警惕态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留学移民网

GMT+8, 2024-5-16 18:33 , Processed in 0.012268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