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移民网

搜索
查看: 79|回复: 0

美国留学获签五大攻略

[复制链接]

2

主题

28

帖子

6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8
发表于 2012-8-20 13: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留美的难度众所周知,最近的消息,说美国移民局面临重大改革,签证官也将比过去更严格,看起来,去美国留学是越来越难了,这种形势也的确使得部分人放弃原来留美的初衷,改向德、英等欧洲国家。但是,到目前为止,去美国留学,仍然是学子们的首选。从而形成“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状况。
     
有人问,签证那么难,形势又糟糕,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选择去美国?美国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吸引力,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从根本上说,目前美国的教育制度在世界上的确处于领先地位,无论是高等教育的质量、多样性还是灵活程度,都具有优势。去美国留学,无论为了什么样学习目的,通常总可以找到合适的学校和合理的课程;从经济角度上说,美国的大学有大量的奖学金或助学金提供,而且也愿意向国外的留学生提供,这些钱通常可以负担在美国的学费和生活费,这是很具有吸引力的;另外,从心理角度上说,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媒体对美国的介绍也是最多的,也正由于此,各国中,我国学子对美国的了解也最多,当他们考虑
出国留学的时候,自然会首先在自己较了解的国家中进行选择。
     所以,尽管去美国留学拒签率高,难度很大,但仍然有大量的学子会把目标选择定在美国。当然,随着我们对世界的进一步了解,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瞄向德、澳等其它国家。
申留和拒签都在增加到今天,中国已经连续几年成为了美国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其次是日本和印度。现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有近6万,比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留学生数量都多。客观地说,中国留美学生的数量这几年是稳步增加的。美国驻华大使馆首席签证官Mr.
Charles
Bennett曾透露这么一组数字,2000年他们在中国共签了17397个学生签证,而2001年签发的学生签证则有19237个。一些著名大学的留学生数量也显示了这一点,比如说耶鲁,2000年有67名中国留学生在读master和PHD,到2001年则有90多人。
     
但是现在大家总感觉到申请留学美国被拒签的人比过去要多得多,《纽约时报》的报道是,中国学生申请到美国留学的拒签率在2001年已达到了40%以上,而民间的说法是拒签率竟高达50%。签证数量和拒签率都在增加这一现象表明,申请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的数量在增加。
     
虽然美国使馆的工作人员在不同的场所曾表示,学生签证并没有配额限制,也就是说,如果中国有10万名学生申请签证,他们都符合要求的话,应该都能被批准。事实上这种理想状态从来就没有出现过。每年在使馆签证处,都有大量的申请人被拒签。批准还是拒签是由签证官说了算的,看起来,签证官是喜怒无常,有的人甚至和签证官说不上两句话就被拒绝掉,有的人看起来傻呼呼的,遇到签证官高兴也给签了。
     
从个案上说,签证的确不排除有主观色彩的成分,但从总体上看,签证官的工作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毕竟从某种角度上说,签证官的工作是执行美国的签证法律。从一些签证官对外解答签证问题的回答和签证的具体情况来看,签证官批准还是拒绝申请人的签证,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申请身份与材料是否属实;第二,是否有解决学习和生活费用的经济能力;第三,去的目的是留学而不是移民。
     
前两个方面都是容易靠材料证明的,而是否具有移民倾向,则更多地带有签证官的主观色彩,很多人也就是因为被视为有移民倾向而被拒签。98%或99%的学生被拒签是因为他们无法使签证官们相信,他们完成学业后就会离开美国。按美国的签证法,申请留学签证的人目的必须是去学习而不是其它(工作、移民)。但是,美国的法律也允许留学生到美国后改变计划,继续留在美国工作或定居,因此,存在借留学这条途径达到移民目的的情况。事实上,有很多中国学生去美国学习后,就留在那里工作或长期定居了。很多美国人都认为,留学生是“走后门的移民”。
     
所以,签证官在签证前,会作出这样一种假设,就是前来申请留学签证的人都具有移民倾向,要想获得签证,就必须说服签证官出国的目的是学习而非移民。

安全提示

1、本文为网友发布内容,本站不对其真实性负责,一切后果由发布人承担,与本站无关!

2、如网友所发内容侵犯您个人或您所在企业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客服联系处理

3、请对任何金钱交易和索要个人隐私的信息保持警惕态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留学移民网

GMT+8, 2024-6-19 03:36 , Processed in 0.01422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